过而不改·Unrectified

子曰:“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”
孔子说:“有了过错却不改正,这才是真正的过错啊。”
- 《论语》 15.30
Confucius said:" To have faults and not to rectify them - this, indeed, should be pronounced having faults.
- Analects of Confucius, 15.30

Tuesday, November 15, 2011

莫家浩‧師資才是硬道理(星洲日报,15/11/2011)

“大學者,非大樓也,大師之謂也。”這句清華老校長梅貽琦的名言,套在中小學身上,或許有點勉強。雖說名師未必總能出高徒,但若在天真爛漫的年紀, 能有良師益友在其側,對於芸芸學子,何嘗不是好事。“師者,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。”這是韓愈對師道的看法。教不嚴,師之惰,三字經反覆朗誦的,則是對為師 者的叮嚀。而一日為師,終身為父這句俗語,試圖表達我們社會一種尊師重道的價值觀。

於是,無論該議題是否已被政治化,當人們談及英語教數理時,太多意見把焦點放在前後名詞上,卻很少有人願意將目光投向短句的中心——英語“教”數理 ——師資的重要性。就如多數人評價母語教育時,總是將“使用母語”提昇為某種道德訴求,卻把作為主語的“教育”,理解為“只要用母語,效果自然好”的理所 當然。也就如他們在讚揚中國科技進步時,只談其教育的媒介語,卻不提體系本身,尤其是師資層面的完善與否。

事實上,中國的科普教育,至少從近現代新式學校出現開始,便不斷引入西方的知識結構。大量的翻譯工作,隨之則是教材的編撰和師範教育的推廣。之後除了文革期間,引進西學並普及教育的工作一直持續。

如今的中國,除了窮鄉僻壤的鄉區學校不算,城市裡的小學師資幾乎篤定是大學畢業,一些大城市的中學甚至只招聘研究生當老師。大學裡,純理科系不是票 房毒藥,有時甚至還比文科系熱門。這些數目龐大的理科生,不會因為害怕畢業後沒飯吃而選擇工科或商科,他們既有奔月的理想,也知道自己在大國市場裡的價 值。當中很多人也選擇到中小學或留在大學教書,這不僅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,也是現代公務員制度的驅動。

所以,以“中國用華語,效果自然好”,從而推導出“母語教數理”的優越論者,可說是完全忽視了上述客觀環境的美麗誤會。全國獨中,數理科教師越來越 稀有,有的學校甚至每一季都要“登報求師”,足以說明師資短缺問題有多嚴重。即使屬於國民教育體系,許多華小到今天還在靠臨教維生,情況自然好不到哪去。 現今體系內,師資的空缺,究竟何時能填滿,著實是令人不安的未知數。而任何支持“英語教數理”的務實論者,彷彿是在夢想我國的英語數理課程編排和師資培 養,如今也將和一個大馬商店、餐廳、望遠鏡一樣,陸續安心到位。

教育因夢想而偉大,我們不敢保證,有朝一日,英語教數理會否成功,英語源流學校是否也將在我國復興。毋庸置疑的是,那一天不會在英語師資不足的前提下到來。

教育要興革,師資永遠是硬道理。孔夫子說,三人行,必有吾師。今天的獨中校園處處找得到孔子,卻找不到老師。是政策亡我華教之心不死,還是興革早已離華教而遠去了?

(星洲日報/言路‧作者:莫家浩)

(http://opinions.sinchew-i.com/node/21656)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